火葬或将面临淘汰?新方法更有利于保护环境,
《世说新语》中描述:“生老病死,时自则行。”每个生物都会经历生老病死,即便是站在食物链顶端的人类也同样不能逃脱。只是可能每个人出生的起点都不一样,有些人生于底层的泥地,有些人自出生以来就在云层之上,可不管人的一生活得多辉煌,最终的归属都一样,那就是死亡,化为泥土。
“自古道盖棺事定,入土为安”。凡中国人都喜欢讲究个落叶归根,死后将遗体进行土葬。而古时候,人们都相信生命有轮回,这虽是一件没有科学凭据的事,却造就了我国独特的陪葬文化。很多人在土葬时会将身前的财物作为陪葬,希望下辈子可以投生于富贵人家。随着时代变迁,人们慢慢发现土葬的存在有许多的问题,尸骸埋于地下十分不利于分解,还极占耕地。《荀子·大略》中描述:“氏羌之虏也,不忧其系垒也,而忧其不焚也”。火葬最大的优势就在于遗体火化后只留下骨灰进行安葬,极大的减少了墓地的面积,于是土葬慢慢被火葬取代。
虽有悖于部分人的“完完整整的来完完整整的走”这一想法,可随着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不再像以前那样传统,人们对于火葬越来越接受。有的人会在生前对家人寄托想法,或希望将自己的骨灰撒进大海,死后可以获得自由。有的人希望死后可以将骨灰埋在大树或花田,和大树依靠,感受花田的芳香。
其实火葬在古时候也存在,在商朝时期,少数的地处偏远的民族部落就已经开始流行火葬,不过那时候并没有被广泛推广使用。直到宋辽金元时期,一些少数民族又开始盛行火葬。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火葬更加被人们所接受,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坐化后,便被弟子将其遗骸火化,取出舍利供奉,之后的佛教传人死后也都会将肉身火化。清朝在未入关前也十分推崇火葬,入关后因受儒教文化影响,更加接受土葬。而除了使用较多的土葬和火葬,还有少数民族也有水葬的风俗。简单来说就是将人死后的遗体置于江河湖海之上,任其顺水漂流,直到沉入水底,被鱼虾所吞噬。
进入现代社会后,火葬又开始流行起来,但火葬也有其不足之处,那就是尸体焚烧产生大量有害气体,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直到近些年来,瑞士一位叫苏珊妮的女生物学家,研究出了一种新奇的殡葬方式——冰葬。
所谓冰葬,就是将人的遗体放在零下196度超低温的液氮中,尸体迅速变成冰块状态,通过超声波进行遗体粉碎,再真空处理抽去水分,去除藏在尸体中的医疗植入物等多种杂质,放入特制的有机棺中,等过半年或一年的时间,骨灰和有机棺就会溶解于土地,真正做到了“自然环保”。
一部分人认为冰葬是源于北美爱斯基摩人的葬俗,生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大多信奉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不过也有少数人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主张人死后“尘归尘,土归土”。当地的老人在预感到死神将来临时,为了不拖累子女,便会借口说自己年老困倦,想要一张兽皮休息。其子女便会为老人准备一个冰洞,将盖好兽皮的老人封在里面。五天之后,等到老人死去,子女们就在冰洞上方钊一个小洞,让老人的灵魂离开冰洞升上天堂。
经过现代专家改良后的冰葬,相较于火葬而言更加利于遗体在自然条件下分解,还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如此好处良多的冰葬方式出现,不免令人质疑火葬或将面临淘汰?而新方法已经在武汉试行,这一新方法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它更利于保护环境。这方法如此快速便捷,也还有个较大的缺点,那就是技术成本太高,比起火葬的花费要高出很多。这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一笔暂时还承受不起的费用,因此这种丧葬方式想要被广泛推广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于遗体的处理从土葬、火葬、树葬到冰葬,未来还会不会出现其他的殡葬形式呢?人在死后能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造福子孙后代,也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参考文献:
《世说新语·雅量》
《荀子·大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即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