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中地理选修教材环境保护的两个版本课标
一、研究背景
课标改革的原则是顺应时代的要求,坚持科学论证,坚持继承发展。课标改革的标准是凝练学科核心素养,更新教学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增强指导性。课标在教学实践中接受检验,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把握课标的基础上,根据课标要求开展教学活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大城市病”问题的逐渐突出,各种极端天气现象的报道,地理作为与环境问题息息相关的学科,地理教育及教研工作者对上述问题的探索义不容辞,此外,还要深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文从新旧课标的对比出发,对当前的环境教育工作进行理性思考。在国内课程改革的热潮下,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于2018 年出版,本文将尝试以选修教材《环境保护》为例进行新旧课标的对比,为深化课程改革提出建议,为解读课标内涵提供思路,为教师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二、范围界定
本文涉及的“课程标准”为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2003年版课标)和2018年投入使用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2017 年版课标)。本文涉及的“人教版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2007年1月第2版)。“环境保护”在2003年版课标中作为选修6出现,而在2017年版课标中作为选修4出现。
三、两版课程标准的对比
(一)主题不同
2003年版课标将“环境保护”模块主要分为5个部分18项主要内容,2017年版课标将“环境保护”模块缩减为4个主题12项主要内容。从主题上来看,2017年版和2003年版课标相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继承性,提出了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提升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地理课程,尤其提出要侧重主题教育,将地理知识放入真实情境中,使地理学科生活化,将环境保护的主体变为学生,增强学生对环境过程的理解,实现课程目标。
图1 2003年版课标“环境保护”模块结构图
图2 2017年版课标“环境保护”模块结构图
(二)课程目标不同
2003 年版课标提出高中地理课程总体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逐渐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017 年版课标中强调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环境观念,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落实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环境现状、理解环境过程、掌握环境保护的方法。2017年版课标较2003年版而言具备如下特征:
1.更符合人地协调观的培养要求
表1
课程目标由三维目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转变,在三维目标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拓展。通过对整体的环境问题和环境过程的了解,让学生正确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秉持正确的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面对不断出现的环境问题,我们要更加清楚人地协调的重要性,培养人地协调观,解决人地关系问题,共建和谐地球。
2.主题教育明显增强
表2
在2017年版课标中,主题教育更加明显,围绕着具体地理事物现象规律展开,符合高中地理课标修订的问题导向,以真实的情境为依托,对主题中学生要实现的目标给予充分的说明,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明确教学方向,又有较大的创新空间,增加教学的灵活度,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广度方面有所收缩:2003年版课标中既有环境问题也有生态问题,导致课程内容较多,课时数量不足,从而影响课堂效果;2017年版课标将内容具体划定为水环境、大气环境和土壤环境,广度在缩小,深度在加大。例如对水资源的检测、土壤污染的修复涉及跨学科的视角,要求学生进行综合思考。
3.强化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表3
2017 年版课标注重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1)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包括收集信息的能力、发现信息的能力和开展问题导向学习的能力。(2)培养学生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出切实可行的设计创意。(3)培养学生实施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包括实施活动、体验与反思。落实实践活动需要教师示范讲解,帮助学生提升操作能力。体验有助于理解课本知识,反思有利于调整策略,最终提升地理实践能力。强调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帮助学生认识环境现状及问题成因,掌握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