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
    主页 > 期刊导读 >

文化生态学视域下环境对光山花鼓戏的影响

据史料记载,光山花鼓戏于清代产生,是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2006年,光山花鼓戏被列入河南省省级非物质遗产名录。2014年,光山花鼓戏又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名录。1952-1957年期间和1980-1984年期间是光山花鼓戏发展的两个黄金时期。但目前光山花鼓戏却不复往日光辉,正面临着失传的局面,光山花鼓戏的发展与其生态环境的变迁有着密切关联。在此,笔者试以文化生态学视角分析生态环境对光山花鼓戏发展的影响进行一些探讨。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对光山花鼓戏的孕育

坐落在信阳市中部的光山县,其生态环境条件和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是息息相关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条件都为光山花鼓戏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生态基础。光山地处河北、河南、安徽三省的交汇区,北临淮河水,南依大别山。光山县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14°31′50″-115°10′45″,北纬31°37′6″-32°11′40″。亚热带北部季风型潮润的气候、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使光山县拥绝佳的生态环境条件。笔者分别从光山县的气候条件、水文条件、自然人文景观等多方面自然条件来进行介绍。

(一)光山县的气候条件

气候因素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气候对光山花鼓戏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可以说,光山花鼓戏的形成既离不开适宜的地域气候条件的孕育,同时,光山花鼓戏也是光山人民对气候的直接感应面。光山县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交接地带,属于热带北部季风型潮润、半潮润气候,全年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由于光山县四周环山,峰峦叠翠对外来冷空气的阻隔,因此在冬季,光山县的最低气温要明显高于同纬度地区。从气候方面来看,与周边地区相比,光山县光能资源较为丰富,年均气温约15.4℃,年均日照时数2042小时,无霜期长约226天,气温日较差大(年平均气温日较差10.7℃),无霜期长(226天),雨水充沛(年降水量1027.6mm,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17天)。

(二)光山县的水文条件

光山县不仅气候条件适宜,而且水资源也非常丰富。光山县境内属于淮河水系,其境内密布白露河、潢河、寨河等淮河一级支流。

光山花鼓戏在当地人民日常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淮河以北的地理位置因其常年多雨、湿润温和的气候条件和水文条件非常适合发展渔业。据说光山花鼓戏最早的形态“花会玩灯”就与当地人们举行的祭祀活动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习俗有关。光山花鼓戏由民间小调、花会舞蹈的基础上演变而来,随着在其启蒙时期有“打五件”,民间称为“打龙船”的阶段演变而来,演出形式由群众担起彩船并伴以演唱。我们从其启蒙阶段的形式上可以得出光山花鼓戏的生存和捕鱼和其他生产、劳作活动相互依存的推断。如果缺少捕鱼和其他生产、劳作活动,就不会出现光山花鼓戏“打龙船”的演出形式;倘若没有“打龙船”的演出形式,也就不会有流传并发展的花鼓戏。

(三)光山县的自然人文景观

光山县独特的气候、水源、山丘等自然条件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就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如前所述,光山县北临淮河水,南依大别山,县内河流纵横、水源丰富。光山县是春秋时期的古弦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这里有1983年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黄君墓葬,有北齐天宝年间兴建的古刹净居寺,有纪念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养粹亭和司马井,还有分布全县的三台八景等名迹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同时,也是红色革命老区根据地之一,老一辈先烈的足迹遍及这里的山山水水,从悠久的历史文化到红色革命文化,壮丽多姿,吸引着古今中外的大量旅客前来观光,同时也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生态环境对光山花鼓戏发展的影响

生态环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土壤,先前已有部分学者对生态环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方面的问题及现状进行了研究。我们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文献可以看出大多数研究者选择从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的视角来对光山花鼓戏的发展进行探究,但鲜有学者从生态环境方面来入手对其影响和发展进行研究。结合我国儒家音乐理论专著《乐记》中“音乐是由人与环境融合而生”的观点,大致来说,音乐是由人结合所处于的生态环境所外化形成一种艺术,而光山花鼓戏也是萌生于其特定的环境之中的必然产物。

(一)生态环境对光山花鼓戏的孕育和滋养